博冠体育博冠体育20万建档立卡辍学学生实现动态清零;全国24个大城市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比例达98.6%,基本实现免试就近入学全覆盖;全国公办园达10.8万所,普惠性民办园达9.5万所,“入园难、入园贵”问题有效缓解......12月10日,教育部举行第四场教育2020“收官”系列新闻发布会,介绍“十三五”以来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有关情况。随教育小微一起到现场看看↓↓↓
基础教育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事关家庭幸福和谐、事关学生健康成长。中央关心、群众关切、社会关注。“十三五”以来,在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按照教育部党组的部署安排,围绕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第二个百年目标奠基,基础教育坚持以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崇高使命,以推进公平发展、质量提升为中心任务,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发展呈现格局性变化,整体水平迈入世界中上行列,人民群众教育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
“十三五”期间,党中央、国务院进一步高度重视基础教育,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全面部署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出台了《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召开了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这在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历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着力强化顶层设计,全面系统部署,明确发展目标,完善政策保障,整体提升水平,推动基础教育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育人体系,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新时代基础教育的“四梁八柱”已基本确立,基础教育已经踏上更加注重内涵发展、全面提高育人质量的新征程。
出台《关于加强中小学校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理顺了中小学党建管理体制,统一上升到县级教育部门党组织领导;明确了中小学党组织职责任务,强化了学校党组织功能教育资讯,实现了中小学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深入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通过中小学网络党校加大党组织书记培训力度,参训人次超18万,有效推动中小学党建工作创新,党建工作活力显著增强,科学化、规范化水平不断提升,为提高办学治校水平提供了坚强政治保障和有力组织保障。
聚焦完成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义务教育有保障重大政治任务,出台了国办《关于进一步加强控辍保学提高义务教育巩固水平的通知》,采取有效措施,强力推进控辍保学工作,截至2019年底,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4.8%,比2015年提高了1.8个百分点;截至2020年11月30日,全国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由台账建立之初的约60万人降至831人,其中20万建档立卡辍学学生实现动态清零,为实现2020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的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巩固控辍保学成果,又进一步健全了义务教育有保障的长效机制,包括联控联保责任机制、定期专项行动机制、应助尽助救助机制、依法控辍治理机制、办学条件保障机制,推动历史性地彻底解决辍学问题。
连续实施学前教育行动计划,认真落实中央决策部署,进一步强化学前教育公益普惠方向,推动各地大力发展公办园,鼓励社会力量办园,加大对普惠性民办园扶持力度。依法依规开展城镇小区配套园治理,全国已完成配套园整改1.95万所,新增普惠性学位400多万个。截至2019年底,全国公办园达10.8万所,比2015年增加了3.1万所,普惠性民办园达9.5万所,比2016年增加了3.7万所(2016年开始统计普惠性民办园相关数据);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83.4%,比2015年提高8.4个百分点;普惠园覆盖率达76.01%,比2016年提高8.7个百分点,有效缓解了“入园难、入园贵”问题。经各地测算,今年全国总体上能够实现85%的普及目标和80%的普惠目标。
2017年,组织实施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并与10个普及水平较低的中西部省份签署了普及攻坚备忘录。中央设立专项资金,加大普通高中改造计划实施力度,重点支持中西部省份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改善办学条件。截至2019年底,全国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89.5%,比2015年提高了2.5个百分点;全国已有28个省份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超过90%,其余3个省份今年也将实现90%的普及目标,由此今年全国及各省份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均能够实现90%的普及目标。
修订残疾人教育条例,连续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印发加强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工作的意见,中央财政大幅提高特殊教育投入,着力扩大特殊教育资源,落实“一人一案”教育安置政策。截至2019年底,全国有特教学校2192所,比2015年增长7%,基本实现30万人口以上的县特教学校全覆盖;在校生达79.5万人,比2015年增长80%。监测显示,今年全国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已达95%以上,让残疾儿童在同一片蓝天下共同成长。
经过五年努力,在义务教育全面普及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义务教育巩固水平和学前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全国共有中小学(幼儿园)51万所,在校(园)生2.26亿人,即将圆满完成中央确定的普及收官交账任务,基础教育历史性地解决了“有学上”问题,教育公平实现了新跨越,正在乘势而上,向更好地实现人民群众“上好学”的愿望迈进。
以中西部和农村地区学校为重点,大力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快缩小了城乡、区域教育差距。扎实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有效推动实现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标准、教师编制标准、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基本装备配置标准。国办出台了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意见,大力实施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全面加强义务教育薄弱环节建设。截至2019年底博冠体育,全国30.9万所义务教育学校(含教学点)办学条件达到基本要求,占义务教育学校总数的99.8%;全国小学、初中、普通高中接入互联网的学校比例分别为98.43%、99.07%、98.67%;全国95.3%的县通过了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国家督导评估验收。
实施消除义务教育大班额计划,指导各地“一县一案”科学制订专项规划,有序扩大城镇教育资源。截至2019年底,全国义务教育大班额、超大班额比例分别降至3.98%和0.24%,比2015年下降了10.1、4.8个百分点,提前一年完成基本消除大班额(控制在5%以内)的目标任务。与此同时,指导各地实施消除普通高中大班额专项规划,全国普通高中大班额比例比2015年下降了17.91个百分点。
制定《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系统构建了方向正确、内容完善、学段衔接、载体丰富、常态开展的中小学德育工作体系,明确了不同学段的德育工作目标任务,创新了课程、文化、活动、实践、管理、协同等六大育人途径。德育工作主体框架更加明确,长效机制更加健全;德育骨干队伍专业化建设不断加强,骨干培训达3万多人,政治业务素质和德育工作能力明显提升;德育课改革创新实现突破,涌现出一批国家级德育课教学成果;德育活动品牌更加鲜亮,开展“学习新思想,做好接班人”主题阅读活动,学生点击量超4.47亿人次,每年一度的《开学第一课》节目,受到广泛好评。推动各地“一校一案”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宣传了一批典型工作案例。强化留守儿童、残疾儿童等困境儿童教育关爱,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发布《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手册》。德育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不断增强,中小学生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不断提高,呈现出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和自信自强、向上向善、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
召开全国基础教育教学工作会议,成立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全面加强教学改革工作部署与指导。认真组织实施新课程新教材,开展了国家级示范培训和全员培训,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和历史统编三科教材已全面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已在20个省份实施,充分发挥好学科育人功能。组织开展第二届国家级基础教育优秀教学成果奖评选,并实施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计划。建立了一批国家级教学改革示范区示范校,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体验式教学和跨学科、综合化教学。出台加强教研工作和实验教学有关意见,强化教研专业支撑,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发布中小学生阅读指导书目,引导学生读好书、读经典。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显示,我国中小学生学业水平整体良好,在国际上有较高声誉。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积极推进幼小科学衔接,持续举办学前教育宣传月活动,遴选推广了130个优秀游戏案例,科学保教水平不断提升。
大力推进“教育+互联网”,深入实施“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项目,积极推进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变革,拓展了课堂教学空间、促进了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更好地服务农村地区开齐开足课程、提高教学质量,缩小教育差距。新冠疫情爆发后,迅速建设开通了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和中国教育电视台“空中课堂”,开发遴选了1350项优秀专题教育资源、8000多节覆盖各年级各学科的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和1135节“空中课堂”直播课程,有效支撑了“停课不停学”工作,满足了1.8亿中小学生的居家学习需求,网络浏览次数累计达24.27亿,堪称“史无前例、世无前例”。
针对长期以来存在的“管得太多、动力不足、保障不够、管理不善”等突出问题,深入推进基础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经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审议通过,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若干意见》,强化内外联动、部门协同、形成合力,切实落实中小学办学主体地位,加快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为保障中小学教育教学自主权、扩大人事工作自主权、落实经费使用自主权提供了有力政策保障,促进了改革与发展的深度融合、高效联动,为全面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创设了良好制度环境,受到广大中小学校普遍欢迎。
适应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同步推进,推动14个高考综合改革省份因地制宜、有序推进选课走班,探索形成了规范有序、科学高效的新型教学组织方式。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理想信念、正确处理个人兴趣特长和国家社会需要的关系,提高选科选考和未来发展方向的自主选择能力。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以省为单位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健全信息公开和监督保障机制,客观真实、简洁有效记录学生突出表现,引导育人方式转变,大力发展素质教育,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坚持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研制了《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部署,从县域义务教育质量、学校办学质量和学生发展质量三个层面,系统构建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科学评价体系,着力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倾向。深化中考改革,推动建立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招生录取模式,取得积极进展。坚持教考科学衔接,取消中考考试大纲,严格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命题,实现“以学定考”。印发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组织开展中考命题评估,加快推进省级统一命题,中考命题质量稳步提升,有效引领全面发展素质教育。
制定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五年规划,举办“家校协同,让孩子健康成长”家庭教育主题宣传活动,发布《家庭教育指导手册》(家长卷和学校卷)、《家长家庭教育基本行为规范》,引导家长树立正确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家庭教育方法,家校协同育人氛围日益浓厚。强化劳动教育和综合实践育人,统筹学生家务劳动、校内劳动和社会劳动,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指导各地建立劳动教育实验区和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统筹利用社会资源,建立社会实践大课堂,积极开展研学实践、志愿服务等综合实践教育,遴选了622个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和营地,开发了6397门研学实践课程和7351条精品线路,社会实践育人蓬勃开展,中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断增强。
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大力开展了社会育人环境治理工作。针对中小学生沉迷网络、有害APP进校园、低俗有害网络信息等突出问题,有关部门共同开展了网络环境专项治理行动,规范了网络平台特别是社会网课平台管理,分三批面向社会公开通报了有害网络信息治理情况,有效净化了网络空间和中小学生成长环境。深入开展防治学生欺凌专项治理行动,全面排查、加强引导、有效预防、严肃查处,通过教育、预警、通报等多种形式,深入推进“平安校园”建设,保持了校园总体安全稳定。
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改革,基本实现免试就近入学全覆盖,全国24个大城市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比例达98.6%。大力推进“公民同招”改革,全面建立公民办义务教育学校一视同仁、互不享有特权的招生入学机制,促进了公民办学校公平发展,有效缓解了择校热和家长焦虑,推动民办学校从“抢好生源”向“教好学生”的转变,促进营造良好教育生态。坚持“两为主、两纳入”,健全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入学政策,切实保障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全国85.3%的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含政府购买民办学校学位)。
出台减负三十条规定,明确学校、校外培训机构、家庭、政府四方责任,着力构建系统化减负体系。积极推进学校建立课后服务制度,不断提高课后服务水平,全国36个大中城市66.2%的小学,56.4%的初中开展了课后服务,有效解决“三点半”家长接孩子难问题。全面清理规范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由105项减至35项,更加注重体现素质教育导向。印发《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坚持综合施策、内外联动,开展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建立了校外培训机构“先证后照”制度,重点整治无证无照、超前超标培训、违规收费、虚假宣传等问题,摸排整治了40万所校外培训机构。印发义务教育六科超标超前培训负面清单和培训服务合同示范文本,进一步完善校外培训监管制度,有效保障家长和学生权益。与此同时,实施线上机构备案审查制度,实现了线上线下同步规范治理。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坚守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全面落实中央关于基础教育重大决策部署,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美好期盼,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建立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新篇章,努力把我国基础教育越办越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十三五以来,各地在基础教育工作方面取得了哪些经验和成效?一起来听河南省教育厅副厅长毛杰、四川省教育厅副厅长崔昌宏在发布会现场的介绍↓↓↓
河南是全国基础教育第一大省,“十三五”期间,基础教育工作取得全方位、深层次、突破性进展。主要体现在5个方面:
一是聚焦优先发展,基础教育普及普惠水平全面提升。2020年,河南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将分别达到90%、96%、92%、96.15%,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是聚焦公益属性,基本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率先建立幼儿园生均财政拨款制度,率先推出扩充城镇教育资源、加大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两个五年规划,消除大班额成效突出,高质量办好河南内地新疆、西藏班,深入推进校外培训机构治理,着力破解中小学生“放学早、家长接送难”问题。
三是聚焦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有效落实。拓宽德育实践路径,打造红色研学、文字研学、古都研学、黄河研学等精品研学项目,认定120个社会实践教育基地,每年免费接待中小学生1000万人次以上。
四是聚焦内涵建设,基础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显著提高。158所省级示范园分别与316个农村薄弱园建立帮扶关系。开展学校标准化建设和示范校、特色校创建活动。遴选109所普通高中生涯教育试点学校,成为全国较早开展生涯教育试点的省份。全省中小学宽带网络接入率达到100%,疫情防控期间,组织录播“名校同步课堂”,累计访问量达到82亿人次。
五是聚焦队伍建设,教师获得感荣誉感幸福感不断增强。大力实施“特岗计划”,五年累计招聘教师7.6万名,培养地方公费师范生近1.5万名。提高教师待遇,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提标扩面”、调整班主任津贴标准、设立地方教龄津贴。
四川是教育部反馈疑似失辍学较多的省份。截至目前,全省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失辍学保持“清零”状态,99.9%的失辍学完成劝返核减,“义务教育有保障”取得决定性胜利。
一是坚持高位推动,协调联动。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就抓好控辍保学作出指示批示,分管副省长每周督促工作进展,省政府专门召开全省控辍保学工作会议,系统部署控辍保学工作,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二是认真比对核查,摸清底数。建立县、乡、村、校四本台账,摸清适龄儿童底数和入学情况。建立公安部门户籍与教育部门学籍定期比对核实机制,确保学籍系统信息与学生实际一致。自主开发民族地区控辍保学动态信息管理系统,全程动态监控入学、失辍学情况。
三是严格控保并重,减存控新。认真落实国家资助政策和民族地区15年免费教育,确保不因经济困难失学辍学。依法控辍,坚决打击非法用工。按照“一人一案”,采取随班就读、集中编班学业补偿、职业培训等方式安排复学。加强“一村一幼”建设,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习困难学生。督战促学教育资讯,采取厅领导包县、处室包项目、州县配合的工作模式,确保整改务实、结果真实。
四是积极补齐短板,提质赋能。5年来来累计投入800多亿元,实施寄宿制学校建设等系列工程,对凉山州统筹增加3000个义务教育教师编制;3年为深度贫困县招聘本土化“特岗计划”教师3000名;省内组织优质中小学及幼儿园全覆盖对口帮扶深度贫困县所有薄弱学校;选派优秀援彝教师到当地薄弱学校担任“第一校长”。
“十三五”期间,还聚焦公平和质量两大主题,实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攻坚行动和“互联网+教育”行动,“使更多人接受公平优质教育,享有人生出彩机会”。“十四五”期间,四川省将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四川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十三五”以来,基础教育工作呈现什么特点?继续来听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志勇在发布会现场的点评↓↓↓
一是教育公平跃上了新台阶,各级各类教育全面进入普及化阶段,特殊群体的受教育权益保障得到全面加强。在破解“城镇挤”“乡村弱”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确保一个都不能少”取得决定性胜利,加大残疾儿童少年入学力度,大力推进普惠性幼儿教育,课后服务迈出实质步伐。
二是教育事业形成了新格局,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政府主责,齐抓共管、各方协同的教育发展新格局正在形成。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教育保障机制逐步健全,教师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三是教育创新开辟了新局面,教育改革面临的一系列体制机制障碍正在得到有力破解。
四是教育发展迈入了新阶段,解决人民群众“有学上”的问题取得历史性成就,“上好学”成为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最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