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冠体育《智慧教育资讯
栏目:博冠体育资讯 发布时间:2023-09-21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1、智慧教育资讯Smart Education Newsletter数字素养与技能专题目录一、政策数字素养与技能政策文件 01信息科技/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06二、观点黄荣怀: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解读 13熊璋:重核心素养 育数字人才 23李锋: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新”在哪 25李晓明:数字素养新要求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1、智慧教育资讯Smart Education Newsletter数字素养与技能专题目录一、政策数字素养与技能政策文件 01信息科技/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06二、观点黄荣怀: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解读 13熊璋:重核心素养 育数字人才 23李锋: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新”在哪 25李晓明:数字素养新要求、新追求 29张玲:信息科技课程“专起来” 信息科技教师“强起来” 32魏雄鹰:整体把握课程标准,理解学业要求与学业质量标准 34褚宏启:推进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建设 37刘可钦:实施新修订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 重在提升学校实践转化力 39三、数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数字素养全球框架 41欧盟数字素养

  2、框架 43中国教育监测与评价指标-学生信息素养达标率 46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测评 47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中国乡村数字素养调查分析 47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发展研究报告 51四、案例智慧引领成长,北京市东城区青少年信息素养学院实践与探索 52构建武汉市师生及各区信息素养地图,助力提升师生信息素养全面提升 55创新与引领,人工智能课程普及开创青岛模式 60温州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67智慧教研“3+3+3” 赋能长沙教育新发展 69深圳实施先锋教师培养工程 探索未来教师新形态 73五、资讯第五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跨越数字鸿沟:全民数字素养与数字乡村论坛 77第五届全球未来教

  3、育设计大赛 78青少年人工智能创新计划(“元卓计划”) 8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蓝图 842022全球智慧教育大会将于8月18-20日召开 88数字素养与技能政策文件2021.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第十六章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第三节构筑美好数字生活新图景 推动购物消费、居家生活、旅游休闲、交通出行 等各类场景数字化,打造智慧共享、和睦共治的新型数字生活。推进智慧社区建设,依 托社区数字化平台和线下社区服务机构,建设便民惠民智慧服务圈,提供线上线下融合 的社区生活服务、社区治理及公共服务、智能小区等服务。丰富数字生活体验,发展数

  4、 字家庭。加强全民数字技能教育和培训,普及提升公民数字素养。加快信息无障碍建设,帮助老年人、残疾人等共享数字生活。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2021.11(四)构建终身数字学习体系提升学校数字教育水平。将数字素养培育相关教育内容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活动,设立信息科技相关必修课程,打造优质精品教材,开展数字素养相关课外活动。加强普 通高校和职业院校数字技术相关学科专业建设,推进数字技能基础课程和实习实训基地 建设,完善数字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鼓励学生运用数字技术 创新创业。实施战略型紧缺人才培养教学资源储备计划,加大相关领域数字教学资源储 备。开

  5、展教师数字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提高教师运用数字技术改进教育教学的意识和能 力,增强中小学、职业院校和普通高校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持续壮大高水平数字技能 师资力量。全面推进数字校园建设,建设一批智慧教室、智慧教学平台、虚拟实验室、 虚拟教研室等,全面提升数字化水平,支撑引领教育信息化特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引 导科学合理使用数字产品,保护师生视力健康。完善数字技能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完善数字技能职业教育,加强职业院校数字技 能类人才培养,动态更新职业教育专业目录,推进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优化完善课 程设置,建设高水平数字技能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制定完善数字技能职业教育国家标准, 01推行“学历证书+职

  6、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打造一批高水平数字技能职业院校和专业。加大数字技能职业培训力度,研制培训方案和内容标准,规范数字技能职业培训,试点探索 “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模式,推动数字化培训模式发展。建设数字技能认证体系与终身教育服务平台。推进国家学分银行建设,发挥开放大 学优势,推动制定面向全民、适应行业发展的数字技能能力框架和认证单元,搭建国家级数 字技能终身教育服务平台,设计符合相关标准的课程体系和配套学习资源与服务,贯通培训、学习、体验、考核、学习成果认定、学分互换等环节,为全民终身数字学习体系的建设提供 可信可靠的“补给站”和四通八达的“立交桥”。2021.12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

  7、“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一)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行动行动目标:到2023年,全民数字技能教育教学资源体系初步形成,信息数字素养与技能明显提升;到2025年,全民数字技能教育培训广泛普及,让人民群众共享信息化发展成果。搭建全民数字技能教育资源体系。统筹制定全民数字技能教育推进方案,充分调动教育机构、公共图书馆、运营商、企业等社会资源,优化和拓展数字技能教育资源和获取渠道,分级分类推进线上线下数字技能教育培训试点示范。加强融媒体平台建设,更好满足各类社会群体学习需要。开展数字技能教育培训。面向公众开展智能终端使用、就业、就医、消费、商务、金融、网络安全等多样化数字技能培训项目,推广和普

  8、及全民数字技能教育,在大中小学设置常态 化、场景化数字技能课程,激发数字创新潜能,将优质传统文化道德规范与数字礼仪教育相 互结合,厚植数字公民责任意识,优化数字生活环境,提升数字生活品质。精准帮扶信息。充分调动社会各方资源,开展面向低收入群体、老年人、残疾人、孤儿、留守儿童、困境儿童以及革命老区、偏远地区、民族地区、脱贫地区居民等重点人群的常态化数字技能帮扶,有效提升信息在数字设备使用、在线服务获取、数字消费、网络欺诈防范等方面的素养水平。注重线上线下服务方式柔性融合,提供无感帮扶,实现信息服务全覆盖,支持民族语言语音、视频、搜索技术和软件研发,加强民族地区数字化教育内容建设和

  9、文化产品供给。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教技20186号)2018.4(七)智慧教育创新发展行动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为基础,依托各类智能设备及网络,积极开展智慧教育创新研究和示范,推动新技术支持下教育的模式变革和生态重构。开展智慧教育创新示范。协调有关部门,支持在雄安新区等一批地方积极、条件具备的地区,设立10个以上“智慧教育示范区”,开展智慧教育探索与实践,推动教育理念与模式、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创新,提升区域教育水平,探索积累可推广的先进经验与优秀案例,形成引领教育改革发展的新途径、新模式。(八)信息素养全面提升行动充分认识提升信息素养对于落实立德树人目标、培养创新人

  10、才的重要作用,制定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开展规模化测评,实施有针对性的培养和培训。制定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组织开展学生信息素养评价研究,建立一套科学合理、适合我国国情、可操作性强的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开展覆盖东中西部地区的中小学生信息素养测评,涵盖5万名以上学生。通过科学、系统的持续性测评,掌握我国不同学段的学生信息素养发展情况,为促进信息素养提升奠定基础。大力提升教师信息素养。贯彻落实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推动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启动“人工智能+教师队伍建设行动”,推动人工智能支持教师治

  11、理、教师教育、教育教学、精准扶贫的新路径,推动教师更新观念、重塑角色、提升素养、增强能力。创新师范生培养方案,完善师范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师范生信息素养培育和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实施新周期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以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引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通过示范性培训项目带动各地因地制宜开展教师信息化全员培训,加强精准测评,提高培训实效性。继续开展职业院校、高等学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深入开展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培训,全面提升各级各类学校管理者信息素养。加强学生信息素养培育。加强学生课内外一体化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应用能力以及信息意识、信息伦理等方面的培育,

  12、将学生信息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完善 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充实适应信息时代、智能时代发展需要的人工智能和编程课程内 容。推动落实各级各类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程,并将信息技术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继续办好各类应用交流与推广活动,创新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2019.1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 “智慧教育示范区”建设项目推荐遴选工作的通知 (教技厅函20191号)三、建设目标2019年和2020年,分年度各遴选5个以上地方积极、具有较好发展条件的地区(地市或区县,下同),优先开展“智慧教育示范区”建设与实践探索,推动教育信息化融合创新发展,实现教育理念与模式、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创新

  13、,提升区域教育水平,探索积累可推广的先进经验与优秀案例,形成支撑和引领教育现代化的新途径和新模式。五、建设重点“智慧教育示范区”原则上以地市或区县为单位进行申请。申请地区要统筹规划,结合“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智慧城市和智慧社会等重大战略,建立跨部门的协作机制,引导多方参与,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构建智慧学习环境、创新教学模式、建立现代教育制度,以满足新时代对教育发展改革的要求,为培养新时代所需的创新人才提供全面支撑。(一)以课程和实践为核心建构师生信息素养全面提升的途径和机制。全面落实信息 技术课程标准,提升学生的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和信息社会责任等核 心素养。打造优秀在线、课程,应用信息技术创新解决教学的痛点、难点,提升教师信息化 教学能力。广泛开展信息技术类综合实践课,有效提高学生信息技术应用和创新能力。开 展创客教育、跨学科学习(STEAM教育)等多种形式的创新教育,培养学习者跨学科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开设人工智能教育课程和实验项目,以应对教育科技的“零点革命”。(二)探索新型教学模式以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开展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探索,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教学中的深度应用,增强和改善教育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习者的学习体验,创造更加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改革,探索泛在、灵活、智能的教育教学

  15、服务新模式,促进“课堂革命”的有效有序开展。推动应用智能教学助手和智能学伴,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减轻师生负担。(三)依托学习过程数据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精准性。制定统一的数据采集标准和使用规范,充分灵活地利用大数据采集技术,依托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全方位多层次伴随性采集学生学习过程数据,有效支撑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和方式改革,实现规模化和精准化测评。深化教育大数据应用,分析学习过程,改善教学服务供给与学习需求的匹配度,优化教学服务质量和效率,实现教育服务的有效优质供给。(四)构建数据互联融通的个性化教学支持服务环境。将“智慧教育”纳入区域建设 整体规划,打通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

  16、的数据壁垒,实现教育数据与社会数据系统的全面 有效对接,拓展学习空间。全面加强各级各类学校数字校园建设,促进数字校园应用全面 深入普及。实现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之间数据的融通,强化支撑个性化、适应性学习与教学的服务能力。(五)采用协同创新机制提升区域教育资源供给服务能力。建立统一规范,依托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汇聚科研机构和企业等各方力量,探索资源共享和服务供给新机制,采用智能技术汇聚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有效支撑学校和师生开展信息化教与学应用,全面提升区域教育信息化的支持服务能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利用信息化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建立更加开放、更加适合、更

  17、加人本、更加平等、更加可持续的教育体系,为构建智慧社会奠定坚实基础。(六)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新技术提升现代教育治理能力。探索大数据辅助的科学决策和教育治理机制,有效支持教育政策的制定、教育教学改革及学校管理等。利用智能技术感知、采集和监测校园环境信息,及时了解师生动态,提升决策有效性和服务精准性。推进教育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推进教育“互联网+政务服务”,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教育部等十一部门关于促进在线教育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教发201911号)2019.9(七)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鼓励职业院校、普通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密切合作,深入实施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围绕在线、育打造资源共享、开放共建的创新联合体。鼓励在线教育企业在职业院校、普通高校建立研发机构和实验中心,促进科研与教学实现良性互动。加强智能教学助手、人工智能(AI)教师等新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推动教育模式变革。(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按职责分工负责)(八)加强在线教育人才培养。鼓励职业院校、普通高校结合社会需要和办学特色,加强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网络安全等相关专业建设,大力推进“互联网+”“智能+”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在线教育行业发展各类急需人才。鼓励企业与职业院校、普通高校搭建在线教育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和供需对接平台,推动互联网与教育行业人才的双向流动,培训一批会技术、懂教

  19、育的高水平从业人员。(教育部负责)信息科技/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信息意识信息意识是指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具备信息意识的学生,具有一定的信息感知力,熟悉信息及其呈现与传递方式,善于利用信息科技交流和分享信息、开展协同创新;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评估数据来源,辨别数据的可靠性和时效性,具有较强的数据安全意识;具有寻找有效数字平台与资源解决问题的意愿,能合理利用信息真诚友善地进行表达;崇尚科学精神、原创精神,具有将创新理念融入自身学习、生活的意识;具有自主动手解决问题、掌握核心技术的意识;能有意识地保护个人及他人隐私,依据法律法规合理应用信息,具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义务教育信息科

  20、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信息意识是指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具备信息意识的学生能够 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自觉、主动地寻求恰当的方式获取与处理信息;能够敏锐感觉到 信息的变化,分析数据中所承载的信息,采用有效策略对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内容的准 确性、指向的目的性作出合理判断,对信息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预期分析,为解决问题 提供参考;在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愿意与团队成员共享信息,实现信息的更大价值。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20年)信息意识是指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具有信息意识的学生,能够根据生产、生活

  21、的实际需要,自觉、主动地寻求恰当方式获取信息,分析数据所承载的信息,采用有效策略对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内容的准确性、指向的目的性做出合理判断,对信息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预期分析,为解决问题提供参考;在合作解决问题过程中,能与团队共享信息,实现信息的更大价值。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21版)信息意识是指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具备信息意识的学生,能了解信息及信息素养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与价值,主动地寻求恰当的方式捕获、提取和分析信息,以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判断信息的可靠性、真实性、准确性和目的性,对信息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预期分析,自觉地充分利用信息解决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实际

  22、问题,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善于与他人合作、共享信息,实现信息的更大价值。计算思维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计算思维是指个体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涉及的抽象博冠体育、分解、建模、算法设计等思维活动。具备计算思维的学生,能对问题进行抽象、分解、 建模,并通过设计算法形成解决方案;能尝试模拟、仿真、验证解决问题的过程,反思、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将其迁移运用于解决其他问题。计算思维是指个体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在形成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具备计算思维的学生,在信息活动中能够采用计算机可以处理的方式界定问题、抽象特征、建立结构模型、合理组织数据;

  23、通过判断、分析与综合各种信息资源,运用合理的算法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总结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并迁移到与之相关的其他问题解决中。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20年)计算思维是指个体运用信息技术的思想方法,在分析处理信息、解决问题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具有计算思维的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采用信息技术可以处理的方式界定问题、抽象特征、建立模型、组织数据;善于运用信息技术工具和信息资源,形成职业岗位与生活情境中的解决方案;总结信息技术应用的方法与技巧,迁移运用到相关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计算思维是指个体在问题求解、系统设

  24、计的过程中,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与实践方法所产生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具备计算思维的学生,能采用计算机等智能化工具可以处理的方式界定问题、抽象特征、建立模型、组织数据,能综合利用各种信息资源、科学方法和信息技术工具解决问题,能将这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迁移运用到职业岗位与生活情境的相关问题解决过程中。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21版)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数字化创新与发展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指个体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通过选用合适的数字设备、平台和资源,有效地管理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开展探究性学习,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具备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的学生,能认识到原始创新对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养成利用

  25、信息科技开展数字化学习与交流的行为习惯;能根据学习需求,利用信息科技获取、加工、管理、评价、交流学习资源,开展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具有创新创造活力,能积极主动运用信息科技高效地解决问题,并进行创新活动。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指个体通过评估并选用常见的数字化资源与工具,有效地管理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完成学习任务,形成创新作品的能力。具备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的学生,能够认识数字化学习环境的优势和局限性,适应数字化学习环境,养成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的习惯;掌握数字化学习系统、学

  26、习资源与学习工具的操作技能,用于开展自主学习、协同工作、知识分享与创新创造,助力终身学习能力的提高。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20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指个体综合运用数字化学习资源与工具,自主或协作完成学习任务,进行实践创新的能力。具备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的学生,能够适应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养成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的习惯,会利用数字化学习系统、资源、工具等,开展自主探究、知识分享、协作学习、职业技能训练和创新创业实践,助力适应职业发展需要的信息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21版)数字化创新与发展是指个体综合利用相关数字化资源与工具,完成学习任务并具备创造性

  27、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数字化创新与发展素养的学生,能理解数字化学习环境的优势和局限,能从信息化角度分析问题的解决路径,并将信息技术与所学专业相融合,通过创新思维、具体实践使问题得以解决;能合理运用数字化资源与工具,养成数字化学习与实践创新的习惯,开展自主学习、协同工作、知识分享与创新创业实践,形成可持续发展能力。信息社会责任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信息社会责任是指个体在信息社会中的文化修养、道德规范和行 为自律等方面应承担的责任。具备信息社会责任的学生,能理解信息 科技给人们学习、生活和工作带来的各种影响,具有自我保护意识和 能力;乐于帮助他人开展信息活动,负责任地共享信息和资

  28、源,尊重 他人的知识产权。能理解网络空间是人们活动空间的有机组成部分, 遵照网络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规范使用互联网;能认识到网络空间秩 序的重要性,知道自主可控技术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意义。自觉遵守信 息科技领域的价值观念、道德责任和行为准则,形成良好的信息道德。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信息社会责任是指信息社会中的个体在文化修养、道德规范和行为自律等方面应尽的责任。具备信息社会责任的学生,具有一定的信息安全意识与能力,能够遵守信息法律法规,信守信息社会的道德与伦理准则,在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中遵守公共规范,既能有效维护信息活动中个人的合法权益,又能积极维护他人合法权益和公

  29、共信息安全;关注信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与人文问题;对于信息技术创新所产生的新观念和新事物,具有积极学习的态度、理性判断和负责行动的能力。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20年)信息社会责任是指在信息社会中,个体在文化修养、道德规范和行为自律等方面应尽的责任。具有信息社会责任的学生,能够遵守信息法律法规,遵守信息社会的道德规范,懂得合法使用信息资源,自觉不良信息;具备信息安全意识,注意保护个人、他人的信息隐私,以及公共信息安全;关注信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对信息技术创新所产生的新观念和新事物,具备积极的学习态度、理性的价值判断和负责的行动能力。信息社会责任是指在信息社会中,个体

  30、在文化修养、道德规范和行为自律等方面应尽的责任。具备信息社会责任的学生,在现实世界和虚拟空间中都能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信守信息社会的道德与伦理准则;具备较强的信息安全意识与防护能力,能有效维护信息活动中个人、他人的合法权益和公共信息安全;关注信息技术创新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对信息技术创新所产生的新观念和新事物,能从社会发展、职业发展的视角进行理性的判断和负责的行动。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21版)课程内容/结构义务教育信息科技内容模块与跨学科主题 义务教育人工智能与智慧社会物联网实践与探索未来智能场景畅想人工智能预测出行在线数字气象站 无人机互联表演向世界介绍我的学校互联智能设计第四

  31、学段互联网应用与创新(7-9年级)过程与控制未来智能场景畅想人工智能预测出行在线数字气象站 无人机互联表演向世界介绍我的学校互联智能设计第三学段身边的算法(5-6年级)数据与编码未来智能场景畅想人工智能预测出行在线数字气象站 无人机互联表演向世界介绍我的学校互联智能设计第二学段在线年级)信息隐私与安全未来智能场景畅想人工智能预测出行在线数字气象站 无人机互联表演向世界介绍我的学校互联智能设计第一学段信息交流与分享(1-2年级)高中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结构类别模块设计必修模块 1 :数据与计算模块2 :信息系统与社会选择性必修模块 1 :数据与数据结构模块2 :网络基础模块3 :

  32、数据管理与分析模块4 :人工智能初步模块5 :三维设计与创意模块6 :开源硬件项目设计选修模块 1 :算法初步模块2 :移动应用设计中职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课程结构基础模块拓展模块计算机与移动终端维护信息技术应用基础小型网络系统搭建网络应用实用图册制作图文编辑三维数字模型绘制数据处理数据报表编制程序设计入门数字媒体创意数字媒体技术应用演示文稿制作信息安全基础个人网店开设人工智能初步信息安全保护机器人操作高职 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信息技术课程结构基础模块拓展模块信息安全项目管理机器人流程自动化文档处理程序设计基础电子表格处理大数据演示文稿制作人工智能信息检索云计算新一代信息技术概述现代通信技术信息素

  33、养与社会责任物联网数字媒体虚拟现实区块链黄荣怀: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解读1在现行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中,信息技术教育一直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新颁布的课程方案对课程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明确规定“信息科技在三至八年级独立开设”,同时颁布了信息科技课程标准,与2017版高中信息技术课标一起,使得我国基础教育学校课程体系中首次拥有一套贯穿全学段的信息科技(技术)学科教育的课程标准体系,您三位认为有什么样的意义和价值呢?第一,信息科技课程的独立开设顺应智能时代的人才需求。智能时代人们除了应具有基本的生活和工作技能外,还应具备数字素养、深度学习、探究与创造能力、与他人和智能机器协作的能力,能够主动参与

  34、社会进程,以高度的适应性和灵活性面对未知和变化的未来世界。信息科技课程旨在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伦理,提升自主可控意识,着力提升学生的数字化适应力、胜任力和创造力,对智能时代的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第二,关于信息科技及其相关概念内涵的界定为本学科走向成熟奠定了基础。独立学科应具备成熟性、系统性、整体性等特征,需要有一个严密的、层次分明、循序渐进的知识体系。信息科技主要研究以数字形式表达的信息及其应用中的科学原理、思维方法、处理过程和工程实现,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设计了基于逻辑主线的课程结构,强化了具有学科本质意蕴的内在逻辑关联与适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梯次递进,具有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与高中课标

  35、共同形成了小、初、高一体化的信息科技学科教育课程体系。第三,为克服信息科技课程开设困境和可持续发展明确了方向。此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信息技术课程教育存在区域间、地区间、学校间的差异。教材方面也呈现出版本繁多、内容陈旧、难度差异大等特征。课程与学业评价标准不明确,课程设置在各学段上缺乏内在关联,各学段课程内容衔接性不足。2这次信息科技课程标准修订的主要思路是什么?信息科技课程标准修订的主要思路主要是三个方面:首先,作为国家课程,遵循本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的统一思路。一是指导思想方面,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扎根中国大

  36、地办教育,坚持德育为先,构建反映时代特征、具有中国特色及世界水准的义务 教育课程体系。二是修订原则方面,要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创新导向。其次,数字素养与技能的培养指向与国家相关政策保持一致。多个国家或组织都重视数字素养相关的培育工作,比如美国的数字公民素养教育体系、欧盟将数字素养列为21世纪劳动者和消费者的首要技能,并推出了数字素养教育框架、我国推出了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的提升行动等,各国的数字素养培育行动在概念表达上虽略有差异性,但都指向适应数字时代生存、生活与工作的素养与技能,总体上皆与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等核心素养相关联。因此课标的修订中重点聚焦于核心素养

  37、的培育,体现数字时代所需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增强学生数字化适应力、胜任力和创造力,促进学生在数字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健康成长。最后,关注不同学段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与身心发展特征。一方面,加强了一体化建设, 促进学段衔接,与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一同形成我国的基础教育信息科技课程体系,提升课程的科学性与系统性。另一方面,确定义各逻辑主线的内涵及其概念发展进阶,基于 课程逻辑主线设计课程结构,强调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基于认知发展规律的进阶性、阶梯式、 连续性的发展。3高中和义教以往的课程名程均为“信息技术”,新课标高中沿用了信息技术,义教课标更名为“信息科技”,请问有哪些深层的考虑呢?从“

  38、信息技术”课程到“信息科技”课程的原因可以从以下方面思考:一是关注“人工智能为核心驱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这一时代背景。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以智能、泛在等特征的信息科技集群突破并交叉融合,推动社会形态、生产方式、生活样态以及全球发展格局的全方位重塑,让我们迎来了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时代,正因此,信息科技成为了具有重要时代价值的基础性学科。二是关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阶段自主可控关键技术研究的重要性。站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前沿,自主可控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是我国科技创新的主基调。当前,我国当前数字技术专利的质量相对不高,比如对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10个数字技术

  39、专利申请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中国在9个类别中的专利数量占据统治地位,而在专利质量方面,全球前100名公司中美国公司有64家,在全球前10国家的杰出论文作者中,美国占比52%,中国占比12%。在科技界普遍认为,技术创新是发展原动力,我国亟需一大批优秀的人才投入于信息科技的基础研究,这凸显出信息科技人才培养的紧迫性与课程设置的必要性。三是突破课程内容的工具化 “惯性”,强调“科”“技”并重。信息科技课程兼顾了实践性和理论性,突破了课程内容工具化的局限。面向一般素养培养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更多地关注了纯技术性的操作技能,教学的结果偏向于如何使用诸如办公软件之类的各种工具,致使学生仅能习得一些简单的软件

  40、操作技能,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学生普遍缺乏高级的计算机技能和技术创新能力。信息科技课程标准围绕学科的核心素养和学科大概念选择了兼顾实践性与理论性的课程内容,以突破教学中多为工具软件操作的局限。4习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和数字经济、数字中国建设发展,并强调“要提高全民全社会数字素养和技能,夯实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社会基础”,请问这点在课标中是如何落实的?首先,“数字中国”与“智慧社会”等国家战略呼唤具备高数字素养与技能的数字公民。从“十三五”规划纲要正式将“数字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开始,数字技术逐渐全面应用于 中国各领域的建设。数字经济和数字社会的发展,推动教育培养目标和内容的发展与变革。 为

  41、了适应社会的数字化改革,更好地应对快速变化的世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数字素养 与技能为核心的新型学生能力培养是关键。其次,“数字素养与技能”和信息科技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具有内在共通性与相同指向 性。根据网信办的文件,数字素养与技能是指数字社会公民学习工作生活应具备的数字获取、制作、使用、评价、交互、分享、创新、安全保障、伦理道德等一系列素质与能力的集合, 其中数字技能关注实操性的专业知识、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数字素养强调创造性处理数据 信息的综合水平与素质底蕴。数字素养与技能从人的全生命周期视角关涉数字时代的意识与 应用、交流与创新、安全与伦理等方面,与信息科技课程的四大学科核心素养相互映射

  42、与关 联,核心素养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本质上看, “数字素养与技能”和核心素养的内涵是相通的,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共同促进学生数字素养与技能的提升。最后,信息科技课程标准中对内容、对象及手段等方面进行了针对性的指引。一是内容上,新课标确立了在落实“立德树人”和课程改革要求的基础上,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依托信息科技课程逻辑主线,遴选实践性与理论性并重的课程内容。二是对象上,面向的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全体学生,关注基础性、公平性与包容性。三是手段上,倡导真实性学习,丰富学生场景式的学习体验,强调素养导向的多元评价,重视指导性与可操作性。总之,信息科技

  43、课程标准的实施有利于推动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育体系的形成,遏止东中西部区域间、城乡地区间学生数字鸿沟的扩大,提升全体学生的数字化适应力、胜任力与创造力,培育高端数字人才。5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离不开高素质人才,信息科技教育应该怎样做好夯实学生夯实基础与英才教育并重呢?信息科技教育与英才教育两者的育人目标基本一致,紧密围绕时代育人方向的核心,精准靶向社会科技发展的关键。第一,信息科技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科技自主可控意识。科技发展离不 开关键核心技术,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内容吸纳国内外科技领域前沿成果,旨在培养科学 精神和科技伦理,从信息科技实践应用出发,开展场景分析、原理探索、应用迁移等

  44、的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引导学生认识自主可控技术对信息安全、解决核心问题 的重要作用,通过数据与编码、过程与控制等内容的学习渗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第二,信息科技课程倡导真实学习,为能承担高复杂性和高难度学习任务的学生提供了发展机会。信息科技课程指引根据真实生活场景设计具有不同难度层次的学习任务,支持学生个性化学习。按照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充分尊重由于学生学习环境、学习能力、学习兴趣等不同因素导致的个体间差异,适当增加课程内容、学习资源的选择性,突显学习任务的层次性,建设信息科学教学实践环境/实验室,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发展需求,还可以为有意愿继续深入学习、有成才发展需

  45、求、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提供更多平台和资源。第三,英才教育包容于基础教育阶段,信息科技教育有利于甄别创新型人才。信息科技教育侧重于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的复杂问题解决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批判性思维等高阶思维,基于信息科技课程开展英才教育,相较于传统依赖应试解题的人才选拔方式,更适于甄别创新性拔尖人才。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具有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不仅面向义务教育阶段的全体学生讲解信息科技知识,培养核心素养,为高中阶段信息科技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为下一教育阶段培养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等智能科技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基础。6习曾经强调“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请问,从高中课标

  46、到义务教育课标,是如何落实习提出的国家总体安全观?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科技的迅速发展,网络招聘、网络交友等社交软件成了境外敌对势力渗透的温床,尤其是学生、务工人员以及无业青年,他们大多在网络求职期间或者使用社交软件交友期间易被境外人员策反利用 。因此,培养公民的国家安全意识应当从小抓起,信息科技课程在培养国家安全意识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核心素养来看,高中课标和义务教育课标都提到了“信息社会责任”,在高中课标中 提到在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中遵守公共规范,既能有效维护信息活动中个人的合法权益,又 能积极维护他人合法权益和公共信息安全,在义务教育课标中指出具备信息社会责任的学生,能认识到

  47、网络空间秩序的重要性,知道自主可控技术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意义;从课程目标来看,义务教育信息课标中提到“遵守信息社会法律法规,践行信息社会责任”,其中就谈到了培养学生自觉维护国家信息安全、网络安全的意识,相对应的信息社会责任学段目标中要求第三学段(56年级)的学生认识到自主可控技术对保障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的重要性,第四学段(79年级)的学生了解自主可控对国家安全以及互联网和物联网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从课程内容来看,组织课程内容的六大逻辑主线中就有信息安全,那么信息科技课程将会围绕课标中提到的逻辑主线实施,将国家安全主题教育、学习资源等有机融入课程,使国家安全意识的培养从小就在潜移默化中进行;从学习

  48、过程来看,注重创设真实问题情境,结合在线社会中的应用实例,引导学生了解信息安全的重要意义,认识其中可能存在的风险,知道信息安全、自主可控技术关乎国家、社会、家庭、个人的切身利益,树立正确的安全观;从教学评价来看,注重评价育人,强化素养立意,过程性评价中重点关注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中表现出的网络安全、信息安全意识情况,在学业水平考试试题设计中重视学生的信息 社会责任、科技伦理、信息安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等有关国家安全方面的考核。7课程标准的落地最终要靠教师,一方面,从眼下看,如何快速让一线老师尽快领悟精神;另一方面,从长远看,国家在教师培养方面会有哪些措施呢?让一线老师尽快领悟课程标准精神,需要发

  49、挥课标修订组专家、地方高等院校、科研院、学科教研员、教师自身等各方面的力量:第一,动员课标修订组专家全方位、系统性解读课程标准。高效利用课标修订组专家的解读资源,一线教师可以及时关注各教研平台发布有关专家解读课标的线上公益讲座信息;学科教研员及时整合专家解读课标的资源,形成解读合集,及时与一线教师分享交流。第二,借助地方高等院校、科研院的指导优势。一方面地方高校的学者专家可以积极与中小学合作交流,带领学术团队深入一线课堂教学开展听评课、教学诊断等研究活动,将信息科技课标最新理念带给一线教师;另一方面相关科研院可以组织开展教师培训,培训内容上侧重于将需学生体验的学习方式在培训项目中让教师先行体验

  50、。第三,发挥各省市、区县学科教研员引领作用。立足于本省市、本地区信息科技发展的现状,学科教研员可以依托名师工作室、学科中心组等,组织讲座、听评课、工作坊、微论坛、线上教研、专业文献研读等主题教研活动,为一线教师提供课标学习平台和机会。第四,增强教师自身教学反思能力,持续改进教学实践。一线教师需结合自身对课标的领悟理解进行教学设计,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复盘反思再改进,努力构建“设计实践反思改进”的持续循环教学研究结构。从长远来看,需完善跨层级、跨部门、多主体协同联动的培训保障机制:第一,各高等师范院校需承担信息科技人才培养与教育研究的重担。一方面要针对信息 科技教师发展需要建立“信息科技教师教育基

  51、地”,根据课程标准,针对性地设计培养方案 ;另一方面,加强信息科技课程教学方法、策略及教师培训模式的理论研究,为培训工作提供 支持与指导。第二,教研员们研究和设计具体化和实操性的实践方法。教研员应该发挥中介作用,做好培训设计和组织工作,帮助教师准确理解和把握课程理念、目标、内容等;组织教师展开研究,形成多级联动的教研网络,推动教研共同体的建设。第三,探索基于智能技术的高效率、贯通式、可持续的信息科技教师培训体系。一方面,要做好培训的过程监管和成效评估,构建数字化培训管理平台,利用动态数据改进培训管理,提升培训实效,服务教学改革。另一方面,利用智能技术促进教师职前职后有效衔接,缩短 职前培养与教

  52、学场景、教学体验之间的距离,贯通师范生个性化培养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并实现教师发展数据全程流动。8我们注意到,义教和高中课标中的核心素养的概念表述完全一致,但是高中以四个大概念串联起课程内容,而义教却用了六条逻辑主线组织起学科内容。这一变化有什么深意?高中课标以四个大概念串联课程内容,而义教课标则用六条逻辑主线组织学科内容,这一变化的原因可以从以下角度思考:第一,学科大概念与逻辑主线呈现出信息科技课程体系螺旋上升,遵循不同学段学生的 认知发展规律。高中阶段紧扣学科大概念,精心架构课程结构,建立高中信息技术学科基本 知识技能序和能力发展序,义务教育阶段逻辑主线贯通课程结构,小学低年级注重生活体

  53、验,小学中高年级初步学习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并体验其应用,初中阶段深化原理认识,探索 利用信息科技手段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各学段内容模块设计既符合信息科技课程本身的 内容要求,也适配学生的认知发展的阶段特征,强调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基于认知发展规律的 进阶性、阶梯式发展。比如“人工智能:应用系统体验机器计算与人工计算的异同伦理 与安全挑战”的逻辑主线就分出了三个层次。第二,学科大概念与逻辑主线凸显出信息科技课程目标存在差异,满足不同学段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两者的差异在于高中课标中的“信息系统”“信息社会”与义务教育课标中的“网络”、“信息处理”“信息安全”和“人工智能”。 “信息系统”是信息技术

  54、的物化或具化,各式各样的信息系统是人们应用、认识、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对象,适用于高中教育阶段学生了解其基本原理与重要价值,“信息社会”则可以结合高中阶段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有助于他们理解信息社会特征,自觉遵循信息社会规范,增强9信息社会责任。“信息系统”与“信息社会”的概括性较强,概念相对抽象,涵盖“网络”、 “ 信息处理”“ 信息安全” 和“ 人工智能” 等要素。相对而言,“ 网络”、“ 信息处 理”“信息安全”和“人工智能”则更有具体性和基础性,更易于与现实场景相关联,更适 用于界定从小学低年级、中高年级到初中学段课程学习的生活体验、应用体验和原理认知的 进阶性发展过程

  55、,帮助学生理解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培育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 值观。义教课标对信息科技的数字资源提出了“坚持育人为本”“注重迭代更新”“倡导共建共享”的要求,契合部里强调的推进教育资源数字化建设理念,请问在具体实施时应该如何把握呢?信息科技课程数字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积极落实教育部推进教育资源数字化建设理念。一是丰富信息科技课程数字资源形态。聚焦信息科技课程目标和内容,把握信息科技教学开展实际需求,开发微课、网络课程、在线课程等数字化课程案例集,开发能够支持信息科技课程实施的数据集和模拟智能时代新技术、新成果的算法集等,以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进行资源内容呈现。二是构建信息科

  56、技课程数字资源共享机制,发挥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枢纽作用。一方面要关注数字资源与各类通用在线教学平台无缝衔接,支持教师、学生的多场景、混合式教学,支持基于大数据的学习行为分析和精准教学支持服务。另一方面依托各省已搭建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推进与国家平台、省外平台、省内各市域平台间的互联共通,及时更新形态丰富的优质信息科技课程数字资源,为广大师生提供优质资源服务,促进优质教育资源通过平台实现跨区域、跨城乡、跨校际的在线共享。三是构建信息科技课程数字资源共建机制,加强社会各界力量间的协同联动。汇聚各地 教育行政部门、信息科技教育行业专家、教研人员、一线教师等力量,教育行政部门为数字 资源建设提供

  57、支持与保障,形成资源建设共同体,推动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数字资源供给体系。信息科技教育行业专家、教研人员、一线教师围绕教学指南和学生学习手册,结合不同学段 学生的认知水平教育资讯,基于知识图谱技术进行组织,开发与信息科技课程内容深度匹配的数字教 材体系,并保持动态更新。10下一步,三位组长对信息科技课程实施还有哪些建议呢?对信息科技的课程实施还有以下几条建议:第一,加快数字教材的研究,注重及时性、动态性,兼顾标准化和科学性。数字教材,即以数字形态存在、可装载于数字终端阅读、可动态更新内容、可及时记录交互轨迹的新型学习材料。数字化教材建设是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基础。需要借助数字化教材、智能化教学工具和装备

  58、,探索有效实施信息科技课程标准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师生负担、培养学生数字素养与技能。第二,加强信息科技教师队伍建设。重点关注职前职后一体化与乡村、民族地区优秀教育人才,一方面,促进信息科技教师职前职后有效衔接,缩短职前培养与教学场景、教学体验之间的距离,贯通师范生个性化培养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另一方面,注重教师队伍的培训与选拔,尤其是乡村、民族地区教师队伍的建设,需培养定向的信息科技的青年教育人才,对于信息科技课程标准理念的落实,可以组织专家开展针对性的公益讲座。第三,建设信息科技课程的教学监测与教学质量预警体系。依据信息科技课程标准的要求,制定针对课程开设情况、教学设计、课堂

  59、教学过程、学生学习效益等的教学评价方案,探索基于智能技术的教学监测体系与质量预警体系。在此基础上,建立学生数字素养与技能养成机制与测评体系,优化信息科技与信息技术课程开设条件,研发智能化评测工具教育资讯,开展人工智能技术支持的学生数字素养与技能测评。来源: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北京)作者:黄荣怀,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教育部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专家组组长、教育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教育部高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专家组组长熊璋:重核心素养 育数字人才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解读从培养信息科技课程核心素养出发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信息科技的进步,数字素养与技能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建

  60、设者的一种必备素养和技能,学校需要成为数字素养教育和信息科技课程的主阵地。如果把以前选修的信息技术课比喻成“0”,那么现在纳入必修的信息科技课就是“1”,教育部把信息技术课改为信息科技课,并且列入必修,这是从“0”到“1”的巨大转变,也必将产生深远的积极影响。对于一线教师来说,开展任何一门课程,都要从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出发。同样,培养学科核心素养也是信息科技课程的出发点。信息科技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这四个维度有各自的特征,同时又互相支持、互相渗透,能够共同促进学生数字素养与技能的提升。信息意识是指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

  61、断力。计算思维是指个体运用计算机科学的思想方法,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涉及分解、建模、算法设计等思维活动。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指个体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通过选用合适的数字设备、平台和资源,有效地管理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开展探究性学习,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信息社会责任是指个体在信息社会中的文化修养、道德规范和行为自律等方面应承担的责任。我们在设计信息科技课程标准的时候,首先把学生分成四个学段:第一学段(12年 级)、第二学段(34年级)、第三学段(56年级)、第四学段(79年级)。我们对四 个学段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表现做了刻画,设计了素养表现的二维表,其中一个维度是学段,另一个维度是数字素养的四个层次,即

  62、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 责任。数字素养表现的二维表刻画了学生在不同学段、不同维度应该达到的素养表现。定义了素养表现,就相当于定义了培养学生的目标。根据素养表现,我们研究学科逻辑如何支持这些素养表现的培育;有了学科逻辑主线,我们开始研究课程内容承载如何满足素养表现要求和学科逻辑主线;有了课程内容以后,我们开始研究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情境和案例,这些情境和案例是“平衡”的重要的手段。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不能只有城市的案例,还需要有一些乡村的案例;不能只有经济发达地区的案例,还要有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案例。有了情境和案例以后,我们还要有学业质量标准。新课标即将带来三大明显变化

  63、因此,素养表现是起点,我们要利用、把握好素养表现培育的学科逻辑,组织好内容承载,选择好情境案例,控制好学业质量。经历了多次迭代与优化,最终形成了本次公布的课程标准。过去,义务教育阶段信息科技课程没有国家级的课程标准,部分省市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有一部分信息技术内容。然而,信息技术课程内容过于强调操作,如文字录入、软件的学习和操作、编程等。其实,这些都不是信息科技素养教育的核心。这次公布的新课标第一个明显变化就是把信息技术改为信息科技,课程名称的改变体现了教育思维的重大变革。技术的导向,关注操作和知识点,培训的方向是熟练程度和技巧,导致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而科技的导向是如何认识、理解这个世界,

  64、是面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科技导向下培养的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由此,学生的适应力、胜任力和创造力才能得到提升。技术导向没有办法撑起素质教育,也很难达到立德树人,因此我们要把原来重操作、重知识点的信息技术,转变成重科学、重素养的信息科技。此外,原来学校里接触信息技术课的就是参加各种比赛的一小部分学生,现在变成了信息科技,其覆盖面也转变为涵盖城市和农村学校的全体学生。第二个明显变化是课程方案修订指向学科大概念。大概念是一个学科的科学基础,约定 了一个学科的知识关系,所有的知识在这里可以变成一个知识网络,贯穿其中的是学科逻辑。以前,有些地区对信息技术课程没有足够的研究,简单地把大学的课

  65、程缩减一点放到中学,中学的课程再缩减一点放到小学。如大学有“计算机原理”,中学有“计算机原理初步”,小学有“计算机原理入门”。一门“计算机原理”课程这样分解是不科学的。我们看数学学科,学生从小开始识数,然后学习加法、减法、乘法、除法、乘方、开方、指数、对数、几何、微分、积分,它有非常好的内在学科逻辑,而不是把一门大学课程简单地划分一点儿拿到中学,再划分一点儿拿到小学。第三个明显变化是将“跨学科主题”作为信息科技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倡导真实性学习。学科之间的整合与融合是现实生活中的必然,所以我们把信息科技课程内容和其他相关学科内容设计了一些交叉式实践,让学生有一种综合的思考,特别是关注课程内

  66、容与学生的真实生活相结合。在教学方式上,以真实问题或项目驱动,引导学生经历原理运用过程、计算思维过程和数字化工具应用过程,建构知识,提升问题解决能力。注重创设真实情境,引入多元化数字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支持学生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下进行自我规划、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鼓励“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如果所有的情境、案例都是学生没见过的、摸不着边的,这样的教学对于学生来说就是空洞的、毫无意义的。因此,我们特别强调使用学生见过的、有体验的、真实的情境和案例来教学。这利于学生在真实的生活实践中回答如何面对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何举一反三解决一类问题。从新课标走向健康的课程生态信息科技课程有了标准以后,我们需要明确,不管是学校还是一线教师,大概念的课程架构思路需要有所把握。在教和引导学的过程当中,信息科技课程强调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全局观(规划)、设计观(方法论)、步骤观(算法)和价值观(评价)(算法与编程的显性和隐性),时刻启迪学生对计算思维的体验,培养学生面对数字社会的基本素养。面向课程实施,如果要抓一个最关键的问题,我觉得是信息科技中问题求解的思维方法计算思维。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博冠体育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第2课国家的结构形式-【配套新教材】2023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单元测试(解析版)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第3课多极化趋势-【配套新教材】2023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单元测试(解析版)

  博冠体育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第4课和平与发展-【配套新教材】2023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单元测试(解析版)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第7课经济全球化与中国-【配套新教材】2023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单元测试(解析版)